《月光紧追不舍》—— 微光

2025年04月18日 02:54 编辑:夏宇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在宣传部门的第10年,我的相机镜头里装满了警徽的冷峻与制服的庄严,却总觉得少了些人间烟火的温度。直到翻开土家族作家少一的《月光紧追不舍》,那些散落在武陵山区的基层警察故事,像一束月光穿透云层,照亮了我对政法宣传的重新认知。

初入警营时,我总执着于捕捉破大案、抓要犯的“高光镜头”。直到在书中读到《偷风》里驻村民警李宓的日常:他开着底盘卡进田埂的破桑塔纳,为村民调解风车发电引发的边界纠纷;面对养殖户马铁头的较真,他卷起裤腿跳进泥塘帮忙捞鱼苗。这些“鸡毛蒜皮”的细节,让我想起之前跟拍社区民警孟文辉的挫败——当时我觉得他整天处理邻里纠纷“没新闻点”,却在书中突然醒悟:基层警务的史诗性,正藏在这些“不值一提”的褶皱里。

去年,我跟随老孟的脚步,到葛源、到社区,到他曾经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地方,当镜头对准老孟额头的皱纹、两鬓的白发、记录他帮群众调解纠纷形成的一米多高的台账,我深受触动。《遇事莫激动,有事找老孟——记横峰县公安局兴安派出所副所长、“优秀人民调解员”孟文辉》在《人民公安》杂志刊登后,有读者留言:“原来警察的鞋底沾着和我们一样的泥土。”

阳春三月,我带着无人机,来到横峰县姚家乡兰子畲族村油菜花盛放处,用镜头记录横峰女警用真情守护群众踏青路的故事,藏蓝身影与春色共绘了一幅平安画卷。

少一在《月光紧追不舍》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所有未曾留名的平凡工作者。”作为政法故事的记录者,我愿做那台永不离身的相机——不过分追求光影的完美,只忠实定格制服上的汗碱、调解成功后松弛的笑纹、夜巡时手电筒划破黑暗的光轨,因为这些细微处的真实,恰是法治精神最鲜活的注脚。

  来源:新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