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小城,我曾在横峰县职业中学仰望过高耸的兴安塔,羡慕霞云落塔;登高望远,也站在兴安塔上鸟瞰过山下美丽的校园,倾听书声环绕。
山上山下,一塔一校,岑港河连接起一幅新画卷,从灵山流淌来的诗句,借一缕烟雨挥毫题跋,补白兴安的传奇。
横峰,明代建县时始称兴安。明中叶伴随着窑工的一声呐喊,宣告兴安诞生,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横峰作为县级行政建制纪年的开端。哪怕只有“三家豆腐店”,那城里打板子的声响也传了四五百年,依然缭绕不绝,汇入“可爱的中国”韵律,唱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兴安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塔址海拔109米,塔高39.9米,塔由基台、基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建兴安塔是近些年的事,而职校搬迁到兴安塔下更是后来的事,都有准确无误的记载。日日夜夜,挺拔的兴安塔忠实地守护着一方山水,沉默不语,与山下学校的生机、活力、向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真想在兴安塔下结庐而居,读读书,爬爬山,在书香中浸润心灵,在山野中寻找灵感。
忽然想起,曾经在地方志上看到的康雍乾时期横峰县的一名百岁中举的老人来,在此复述一下他的传奇故事:老举人名曰李炜,字廷光,号仙根。少时资质鲁钝而志于学,年三十余,始考取秀才。后屡试不中,却毫不气馁。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已是九十余岁高龄的他仍然赴省参加“万寿恩科”考试,取得“钦赐举人”之名。次年赴京会试,试毕,乾隆召见,免其跪拜礼,赐任国子监司业,并赠诗一首。李老先生百岁时,省里的藩司为报请朝廷建坊表彰,作联云:“历三十六回闰月,歌咏太平;作六十七载诸重,遭逢特达。”
走在岑阳大道上,仰望兴安塔,思忖李老先生当是没见过兴安塔,也没等到嘉庆年间建造的七层宝塔——震兴塔,这塔坐落岑阳镇祈水岭狮山上,后遭毁,已然踪迹皆无。在我们深情的回望里,让历史的碎片穿越时空萦绕在飞檐翘角间。
纵观李炜一生,投身科举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数十年如一日执着考功名,虽然离进士仅一步之遥,却也算是大器晚成,毕竟得到了皇帝的恩赐,荣耀加身。然而,在古代像李炜一样幸运的能有几人?更多的学子是在孙山之外。再放眼当今的教育,普职融通,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彰显个性化,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独特才华,每个人头顶都有一片蓝天。走在横峰县职业中学、横峰县第三中学校园内,一张张青春跳跃的脸庞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朝气蓬勃,阳光追逐年轻的脚步,林荫道上洒下一路泉水叮咚般的音符。
一缕茶香吸引我走过去,却是职校茶艺特色课正在进行。这回,我愿意扮演一回客人,接过一盏泡好的红茶,也接过了职校学子还不怎么娴熟的泡茶技艺,那红黄透明的茶汤在氤氲,是一个冬天温暖的序言。(作者:上饶市文学院 石红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