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困到治——婺源李坑村的蝶变

2023年03月06日 15:05 编辑:丁嘉妮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今年1月,司法部、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命名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决定》,婺源县李坑村榜上有名。

  李坑村曾因村民堵路、纠纷不断而被贴上“乱”的标签,经历了“混乱—整治—混乱”的“李坑之困”。如今,李坑村不仅撕下了这个标签,还拿下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一“国字号”招牌,“法律明白林”、法治文化广场、德治文化长廊等已成为当地独特的风景,“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身影时常出现在村民家中。

  由“困”到“治”,李坑村蝶变的背后,到底涌动着怎样的力量?近日,新法治报记者走进李坑村一探究竟。

  村规民约“约”出文明新风

  婺源县李坑村的油菜花还未盛开,这个以“小桥流水人家”而闻名的徽派村落就吸引了不少游客踏着春光而来,作为距离县城最近的古村落4A级景区,全村80%以上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车辆不乱停,垃圾不乱扔,清澈的河水、整洁的村道,让初次进村的人眼前一亮。

  “这是我们的镇亭之宝。”2月16日,李坑村党支部书记李义泉在申明亭内为游客讲解村规民约。申明亭为明朝初期所建,古时作为村里聚会的场所,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已成为村民议事的场所。

  《李坑村村规民约》张贴在亭子入口处,河流管理、农民建房等村规民约一一呈现,每一条都从村庄实际出发,切中要害,并实行“红黑榜”公示,用于规范村民日常行为。

  “几年前,村里的水都快流不动了,很多游客都觉得惋惜。”李义泉告诉记者,那时河面被厚厚的一层浮油覆盖,还伴有些许恶臭。

  李义泉介绍,为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村“两委”牵头,深入村里听取意见和建议,把关心村庄公共事务并有一定威望的村民召集起来座谈,选出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成员。

  “村民理事会成立后办的一件大事就是制定新的村规民约,放到村民代表大会上审议,村民一起举手表决,一条一条过。”李坑村村民理事会会长李章文说,村规民约中有一条针对河水保护的规定,处罚标准是“发现一起罚款1000元”。

  “当时有村民认为这是吓唬人的,不会真罚。”李章文介绍。事实上,“下河洗鱼洗肉、洗拖把要罚款1000元”这条规定施行后,最多的一天罚过1.2万元,拒付罚款者从景区运营方每年分配的旅游资源费中扣除。

  “刚开始罚款的阻力不能说不大,但村民们一致表决通过的规定不执行,那就对不起大家的信任,今后我们的工作更不好开展。”李章文说,有了村规民约后,村民们互相监督,乱搭乱建、乱倒垃圾的少了,在河里洗菜、洗拖把的也少了,环境变好了。

  “三治”结合解“李坑之困”

  20世纪90年代初,李坑村在全县率先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婺源李坑景区,引进旅游运营公司承包、村民分红的模式。2011年7月,李坑景区因内部矛盾、利益纠纷发生了一起堵门事件。

  “当时,村民认为利益分配不均,堵住了游客进村的道路。景区运营方则认为村民未履行景区风貌保护义务,乱搭乱建影响景区运营。”李义泉介绍,双方各执一词,导致景区暂停营业,开始集中整治。

  事实上,经过那次集中整治后,李坑村乱搭乱建、欺客宰客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17年11月,婺源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再次关闭李坑景区,进行集中整治提升,实施党建引领,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

  2018年3月,当地中断了近百年的“杀猪封河”仪式再现,申明亭内外人头攒动。

  “村庄发展规划、项目建设、景区分红等事务都会事先征求理事会的意见。”作为村民理事会会长,李章文在那年办了一件大事,他拆除自家店铺前100多平方米的大棚,为整治乱搭乱建带了一个好头。

  记者注意到,申明亭设有村务公开二维码。村民叶进宝见记者好奇,用手机扫码进入,展示村务公开中村委会每月的收支明细。

  叶进宝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能人,平时喜欢钻研,经常自费去其他景区学习。他利用自家房屋经营民宿,过一两年就重新装修,打造新的卖点,客源不断,成为大家效仿的对象,“有规矩才成方圆,事实证明不乱搭乱建也能赚钱”。

  抬头见法规触目皆“法景”

  “法律明白林”、法治文化广场、德治文化长廊等已成为当地独特的风景。其中,“法律明白林”是这个传统村落的一大亮点,村庄中心的一片小树林每棵树上都挂着法律法规讲解二维码,村民通过手机扫码就能看明白相关法律知识,每个季度村里的“法律明白人”还会在这里接待村民咨询。

  近年来,该村通过打造法治文化广场和德治文化长廊等阵地,推动法治、德治观念深入人心,村民争当守法公民和德治标杆,被评为“无发案、无犯罪、无赌毒、无越级访”的“四无”示范村。

  “有田不耕粮仓空,有书不读子孙愚”“勤俭为本,忠厚传家”……在李坑村法治文化广场,各家各户在墙上晒出自家的“微家训”,上面写着户主姓名和家训内容,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为巩固村庄治理成效,李坑村开展了“立家训、晒家风、家训挂厅堂”活动,形成了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涌现出“最美家庭、文明标兵”等“八类十六户”先锋模范,成为村民身边的好榜样和“活教材”。

  为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法律知识,李坑村积极开展法律“六进”宣传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节目、法律知识竞答等宣讲法律知识,提升普法效果。随着乡村治理的不断深入,李坑村逐渐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崭新面貌。

  如今,漫步在李坑村,抬头见法规,触目皆“法景”。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