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铅山县司法局构建普法宣传“空间、时间、对象、方法”四维工作体系,大力激活本土资源和特色,将法治宣传融入地域文脉和民生需求,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2024年10月29日,铅山县司法局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评为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的单位。
精准织网,拓宽普法维度
“李逵向他人借钱,宋江出于义气写了‘同意担保’并签名。现李逵还不起钱,债主可以要求宋江连带偿还吗?”
5月22日,铅山县司法局推出的“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线上有奖答题活动引发参与热潮,巧妙将四大名著人物故事植入民法典知识答题中,通过“情景问答+法条解析”的形式,让群众在趣味互动中轻松学法。该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累计吸引数万人参与,访问量突破200万次,获得广泛好评。
“如果碰到对方不履行合同,怎么办?”铅山县司法局葛仙山司法所所长黄书磊用当地方言,在普法短视频中为乡亲们支招。视频里,他通过鲜活案例和接地气的讲解,把晦涩的法律条文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
“八五”普法开展以来,铅山县司法局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普法格局。线下组建由司法行政人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专业普法宣讲队,今年以来已开展“法律七进”活动160余场,发放民法典宣传手册等资料3万余份,实现县域普法全覆盖。
同时,该局积极探索多媒体平台宣传形式,自2022年起,依托铅山人社区APP开设“铅山县司法局”专栏,集成法律咨询、智能问答、以案释法等功能,专栏总阅读量达274万次,有效推动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向“互动共学”转变。因地制宜 激活红色法治“新引擎”。
扎根红色,激活法治引擎
漫步在铅山县石塘镇的青石板路上,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与新时代法治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作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正以创新的普法实践续写着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在新四军整编纪念馆入口处,“依法保护革命文物”的温馨提示牌格外醒目;沿着百米法治长廊前行,民法典漫画故事、“未成年人保护”普法墙绘生动有趣,连传统民居的“拐弯抹角”处都巧妙张贴着法律“小贴士”。
这种“一步一景、景景有法”的设计,让游客在追寻红色记忆时自然接受法治熏陶。如今,这条融合了红色文化与法治元素的特色游览路线,接待参观学习群众超3万人次,成为干部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铅山县积极推进普法阵地建设,打造“红色+法治”宣传教育模式,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在全县18个乡镇建设法治长廊、法治宣传栏等普法阵地200余处,形成“村村有阵地、处处见法治”的普法格局,让法治文化真正融入城乡肌理、走进群众日常生活。
服务下沉,延伸供给链条
5月18日,铅山县司法局湖坊司法所所长余锦前在石塘镇彭村村“法德讲堂”开展行政法专题讲座,为30余名“法律明白人”讲解行政执法程序要点,并现场解答土地纠纷、宅基地审批等实务问题。
据了解,彭村村创新打造“法德讲堂”,通过“每月一课”的方式,邀请律师、法律顾问、法庭法官、司法所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等专业人士,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务、纠纷调解等热点开展专题授课,有效提升“法律明白人”的法律素养和实务能力。
目前,铅山县已在湖坊镇枧山村、石塘镇彭村村建立“农村法律学校”,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2024年以来,全县开展“法律明白人”专题培训50余场,1271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生力军。
沉浸学法,创新教育模式
为全面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养、自我保护能力,铅山县聚焦青少年“法治教育、权益保障、自我保护、引导约束”四个关键,整合多方资源力量,合力打造大型青少年沉浸式体验教育基地,创新开启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模式,有力推动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专业式讲解。在法治宣传、国家安全等领域,各单位专业人员分区引导讲解,通过图文展示、专题放映等形式,为青少年学生系好法治、道德、心理、安全“纽扣”。
二是沉浸式体验。沉浸式项目体验区按照真实场景打造,通过配备专业VR体验机等虚拟现实,打造沉浸式的法治教育环境,让青少年在沉浸体验中提升法治素养。
三是互动式参与。在模拟法庭、模拟办案、亲子互动等项目中,参加体验的青少年能够亲身体验全流程,不仅让青少年“零距离”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更在他们心中撒播了守诚信、崇正义的种子。
为延伸法律服务触角,铅山县司法局还建立了“律所联村”工作机制,组织全县律师与各村(居)结对帮扶,把优质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切实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