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06日 17:39 编辑:夏宇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11月5日,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上饶市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整个评论区都认识的上饶交警》获典型报道三等奖。这篇典型报道,记录了一场关于温暖的“双向奔赴”:是一个辅警的默默奉献,是新闻人的深情笔触,更是广大市民的由衷认可。微光成炬,照亮一座城的文明底色。这不仅是对新闻人的加冕,更是对平凡个体微光故事的崇高致敬。就像新闻作品中写的那样,郑全卫的身影,出现在无数市民的镜头里:“我认识他!”“就是他!”
这位普通上饶人,何以成为中国新闻奖作品主角?
在上饶城区最繁忙五三路口,车流穿梭,人潮涌动,一位身穿蓝色长袖警服和夹克反光背心的男人,在信号灯不停变换中站位指挥交通,他有时吹响口哨,停下来严肃劝导路人,有时见缝插针帮残障人士抬轮椅、抱小孩过马路、帮老人挑起担子……他,就是郑全卫。
郑全卫,今年55岁,上饶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东市中队辅警。2024年夏天,他搀扶着老人并帮其挑起扁担的助人瞬间被网友@程意 抓拍并在抖音平台发布,经过评论区网友的接力,“整个评论区都认识的上饶警察”登上抖音热搜榜第一。其后,关于郑全卫的热搜全网各社交平台“霸屏”半个月之久,成为全网托举的“民选顶流”。
在互联网传统的网红叙事中,郑全卫没有独特的标签,没有抢眼的人设,没有惊艳的金句;劝导路人,他一板一眼,不算幽默;面对镜头,他缺乏“抛梗”和“接梗”的网感;面对汹涌而来的赞誉,他只说“本来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上饶人,在2024年夏天点燃了全网的情绪,整个评论区的网民都说认识他。上饶市融媒体中心报道他的原创作品《整个评论区都认识的上饶交警》获评第35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类)三等奖。
最不像网红的郑全卫成为2024年夏天的“顶流”,一名平凡的普通辅警成为中国新闻奖作品的主角。
原来,最好的网感,是朴素真实;最优的算法,是人心所向;最美的城市风景,是人。
郑全卫的“出圈”,是每一位“在场”路人拼起的真实
社交媒体像放大镜,很容易将“高光时刻”“感人瞬间”推到我们眼前。然而,也有不少配有温情背景音乐、赚足观众热泪的“催泪片段”“暖心瞬间”,屡屡被扒出是摆拍、作秀。煽情的背后,皆是“割韭菜”的生意经。
在趋附流量的网络空间里,郑全卫之所以让人动容,源于自发真实的呈现,无意识的传播。在满是表扬的评论区,我们看到近在身边、“非预制化”的真实;真情流露、不加巧饰的温暖;网络包装和滤镜之外,朴实而鲜活的感动。
网友@程意 随手抓拍郑全卫帮扶老人的视频在抖音平台发布一周后,数百名网友自发接力评论,引爆流量,共同推动“整个评论区都认识的上饶警察”登上抖音热搜榜第一。帮助听障小朋友找到家人、帮助收废品的老人推车、牵小朋友过马路……在评论区,有的网友用文字描写他的助人事迹,有的网友晒出了他三年前的助人照片……这些日复一日的坚守、一点一滴的帮扶,被热心的市民、陌生的网友不约而同地记录呈现出来。他们的记录如同一块块拼图,拼出郑全卫温暖而善良的画像。
“原来他已经悄悄留在了很多人的相册里”“你虽无心记录,但大家都帮你记着”……郑全卫的“出圈”,是每一位“在场”路人共同拼起的真实。
郑全卫的“出圈”,映照出每一个普通人的朴素期待
在上饶市中心广场的五三路口,郑全卫已经站了十二个年头。日升日落,车流穿梭,马路两旁的树叶换了一茬又一茬。在这四千多个日夜里,他不敷衍、不应付、不懈怠,在4条长约30米的斑马线围成的执勤区域,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多年的热心帮扶,他甚至还摸索出一些帮扶经验:“比如,搀扶老人要温和一点,特别是放手的时候,要先提醒老人‘我现在要慢慢放手了,你站好来’,不能突然松手……”
面对每天路口数以万计的人流,郑全卫不知晓哪一位路人会记得他曾经的搭把手,更不会想到,这些细碎如尘的善举,在时光里悄悄成长,有朝一日,会在网络空间的陌生人中间形成温暖的回响。
这些回响有网友@程意 随手拿起手机,随机捕捉下那一瞬间;也有五三大道上,那些来来往往的路人在抖音刷到这位“熟面孔”时随手写下的留言。
在注意力稀缺的互联网平台,为什么数以万计的网友愿意为这平凡的一瞬停留、转发?也许,我们透过郑全卫站得笔直的身姿、流着汗水的脸颊,看到了某个瞬间的自己。也许,郑全卫就是我们期待的另一个自己: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在自己的“节奏”里站好每班岗;在有人需要时搭把手,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中传递温暖。再或者,郑全卫的“出圈”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朴素的期待——我们希望,认真做事的人,能得到更好的犒赏;笨拙的坚持,能更快抵达彼岸;不求回报的善意,能收获梦寐以求的回响;平凡的坚守,也能成为照亮时代的微光。
这样的情感共鸣,在评论区汇聚成无声的默契,它穿透了不同职业圈层的壁垒,弥合了不同社交平台的界限,跨越了线上线下的次元之壁,抵达每一个平凡人的心间。
于是,一波又一波的网友从“被动围观者”变成“主动传播者”,他们发声、讲述、分享,形成新的热点,像“滚雪球”一样,激发成一浪高过一浪的破圈传播;一个平台接连一个平台的用户成为“二创”作者和“自来水”,将郑全卫的故事画成漫画,制作成口播视频……
“大数据把这样的正能量推给我”。我们通过算法推荐看到了郑全卫,而我们的选择和反馈又影响了算法,让善意形成了循环。
于是,我们看到“整个评论区都认识的上饶警察”“现实版安欣”“考古最美上饶交警”的话题一个个接连登上热搜榜;我们看到郑全卫在抖音、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相继“出圈”。同样,我们为郑全卫的师傅——省级“劳动模范”、退休老交警王明华鼓掌,为被称为上饶亿升广场的“劳模路口”而鼓掌,也为大美上饶这座有爱之城而鼓掌。
为什么这样的典型故事发生在上饶?
“整个评论区都认识的上饶交警”事件中,我们看到最美交警郑全卫,看到热心的上饶市民,全网最可爱的网友。
为什么这样暖心的故事发生在上饶?
上饶,因山水之美而闻名。这方山水,交融着吴风楚韵的厚重,滋养着如诗如画的秀色,也赓续着绵延千载的文脉。大美上饶,有山水的美,人文的韵,市井的味,人心的暖。
而大美上饶之“最美”,是身处这座城市的上饶人。
这份美,藏在一个个普通人的认真和倔强里——
他是三十六载初心不改,用智慧和爱心照亮了孩子们的成才之路的乡村教师封卫东;
他是坚守农技站长达四十六年,只为信守对农民的承诺的姚华源;
他是在铅山县深耕社区矫正事业的司法工作者吴伟……
许许多多的他们,和郑全卫一样,把普通的事情做到极致,哪怕“舞台”只是4条斑马线围成的执勤区。
这份美,藏在普通人“愿管闲事”的热忱里——
路过浙江慈溪时,看到线缆掉落,及时伸出援手的赣E司机刘坤礼;
在激流中用自己42岁生命托举落水儿童的鄱阳退伍军人高武;
4分钟极限接力,救起意外落水一车人的四位婺源村民;
这份热忱是愿意为“他人瓦上霜”出的一份力,在他人遇到危险时不假思索挺身而出的一腔孤勇。它不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是发自内心的驱使。如同,郑全卫视频下评论里的一个个热心路人,他们受过的暖,都成了想给别人的光。
这份美,藏在将正能量“置顶”的城市IP里——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正如评论区一位网友所说:“上饶本来就是一座好人之城。”
一直以来,上饶不断推动道德先进典型关爱礼遇机制改革,放大凡人善举、“小行大义”的光和热。在郑全卫“出圈”后,上饶市公安局党委授予郑全卫同志二级嘉奖,同年,郑全卫被评为年度上饶好人。
多年来,上饶不断培育崇德向善的道德土壤,让凡人善举成为扎根深厚社会土壤的群体自觉行动。
在上饶,你可以看到,扎根于社区的西市格格,每天“穿梭”在网格中;走街串巷的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也可以是城市治理“合伙人”。这些细小琐碎的凡人善举,浇筑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善良本色、美好亮色,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注脚,共同塑造着“大美上饶”的城市基因和城市IP。
这样的城市基因,养得出最美交警郑全卫,养得出最热心的路人、最可爱的网友。
今年9月底,一位网名叫“孙图图丶”的河北姑娘坐轮椅独闯婺源的故事又上热搜。面对一路收获的满满善意,她说,上饶这座城,把最美的景和最暖的情都给了她,这次“轮椅上的婺源行”让她看到了“最美风景是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