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清晨五点,余干县鄱阳湖锣鼓山联合执法点的举报热线骤然响起。值班党员王陶忠迅速带领队员驾驶执法船赶往现场——这样的紧急出警,已成为当地以党建引领湿地治理的常态。近年来,余干县通过深化党建引领“连心走访、贴心办事、暖心解难”(以下简称“三心”)联动机制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基层治理实践,不断夯实鄱阳湖生态保护的根基。
针对鄱阳湖湿地管理范围广、监管难度大的特点,余干县以“红盾护鄱湖”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党建工作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该县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多次召开专题推进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湖区开展调研,深入渔家院落、田间地头,倾听群众意见,精准把握治理难点。
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成为余干县筑牢鄱湖治理屏障的生动实践。在沿湖乡镇和村庄,由基层党组织书记牵头的工作组、工作队纷纷成立,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联动共治的工作格局,确保生态保护政策高效落地。全县组建8支以党员为骨干的专业执法队伍,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护,他们坚持“走村不漏户”,开展“连心走访”,宣传湿地保护知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贴心办事”,及时对接解决;针对渔民转型困难,主动“暖心解难”,提供就业帮扶。截至目前,执法人员累计出动2000余人次,巡查里程超1.8万公里,“三心”服务覆盖湖区每个角落。
在全县划分的120个湿地网格中,党员网格员每日穿梭于芦苇荡间,实时上报问题、收集线索;定期走访群众,掌握湿地周边动态,及时防范非法捕捞;他们还在监控盲区增设设备,并为留守老人代购物资,让网格治理有力度更有温度。“蓝天救援”“绿舟救援”等志愿者组成的“蓝候鸟救援队”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与党员队伍并肩作战。300余条宣传横幅悬挂于沿湖村庄醒目位置,3万余份宣传单送入村民手中,24小时举报热线全天候畅通,形成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全民守护浓厚氛围。
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余干县投入175万元建成锣鼓山联合执法点视频监控室,整合966路高清探头、热成像设备、定速巡航无人机等科技资源,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智能感知网络。党员干部通过远程监控即可实时掌握湖区情况,结合定期实地走访,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大数据分析助力“贴心办事”更精准,快速识别违规垂钓高发区,针对性开展整治;无人机则为偏远湖区群众运送应急物资,让“暖心解难”更及时,基层党组织在科技护湖中的战斗力持续增强。
如今,鄱阳湖余干段禁捕水域已实现“无捕捞渔船、无捕捞网具、无捕捞渔民、无捕捞生产”的“四无”治理目标。清澈湖水间,候鸟翩跹、鱼虾嬉戏,鲜红的党旗正为鄱湖的绿色生态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