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长河中,乡约作为基层社会自治的制度创新,承载着“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的治理智慧。当今,农村经济社会日新月异,许多村民普遍认为传统规约已不适应现在生活。在此背景下,横峰乡村掀起了升级传统乡约的热潮。
亮点一:升级文本内容。一是载体创新,如金鸡村配套村歌,王家村增修村务管理细则;二是机制创新,如王家村出台家风积分制度,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三是内容创新,乡约内容坚持问题导向,富有时代特征,明确“谁监督、怎么管、怎么罚”。如善塘村“硒红薯产业规约”、苏家塘“马家柚管理规约”、王家村“喜宴中心使用办法”、金鸡村“红色教学点管理条例”、朝堂村“敬老食堂细则”。
亮点二:培育多元协同的治理队伍。构建“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治理共同体。一是强化党小组“主心骨”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小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优化村民理事会“操盘手”功能,成员更具代表性,通过微信等数字技术实现“在村即在岗,离村不离职”;三是激活监督组织“监督员”角色,切实发挥五老、驻村书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援助人员等群体的实时监督作用;四是壮大宣传队伍“播种机”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宣传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员的宣传和组织群众作用,及时传播政策法规、好人好事,选树典型,引导新农村新风尚;五是构建全覆盖网格,将村小组所有农户分成若干小网格,党小组成员和理事会干部各负责一个网格,每个网格一般不超过5户。如金鸡村进一步健全“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全村进行网格化管理,近年排查调处矛盾纠纷31起,圆梦微心愿20个。
亮点三:创新闭环运行的治理机制。建立“制定-执行-监督-反馈”全链条机制。一是常态化议事机制;二是动态化修订机制;三是文化浸润机制,将乡约融入节庆活动。如王家村正月初一诵读祖训家教、村民准则签名;正月初二家家户户出节目举办春节联欢会;正月初三全体16岁至60岁村民义务劳动;三八节、儿童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传统节日都要举办规模不等的活动,不误工、不尴尬、不浪费,参与度高、效果好。东山村小组挖掘“孝子三迁”的祖先故事,母亲节开展全村儿媳为婆婆梳头活动。苏家塘村小组挖掘重教资源,教师节组织全村学子在村庄祠堂开展“读好书、种好田、做好人”家风教育活动。善塘村利用硒红薯资源,在金秋时节组织农户开展“薯不完的爱”主题活动。王塘垅村小组挖掘婚庆元素,创建婚庆基地,七夕举办结婚周年或集体婚礼活动。青板乡各村将团结、拼搏的村规化为定期开展“村BA”体育赛事。
亮点四:完善党建引领的联动体系。建立“每月汇报”制度,村党小组充分利用主题党日平台,每月向行政村党支部汇报规约执行情况,集体解决“执行难”问题。
通过对传统乡约的一系列升级,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为横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助力。
重构传统乡约,创新协同治理机制,推动自治由内而发,让矛盾隐患无处遁形,为乡村高质量发展铺路搭台。横峰县,一场以党建引领,升级乡村治理的变革正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