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着做点手工活贴补家用,没想到辛苦大半年,工资一分都没拿到……”女工代表李某谈及讨薪经历时,眼眶一度泛红。近日,铅山县人民法院通过柔性执行,成功化解一起涉7名女工的欠薪纠纷,既守住劳动者“血汗钱”,也为困难被执行人争取履行空间。
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李某等7名女工受雇于吴某,从事鞋类加工工作。然而,因吴某经营不善,企业资金链断裂,近半年工资迟迟未发。多次讨薪未果后,女工们将吴某诉至铅山县人民法院。经审理,法院依法判决吴某需支付7人工资共计24799元。判决生效后,吴某仍未履行,女工们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第一时间对吴某财产展开查控,却未发现可供执行的财产。面对“执行难”,吴某主动联系执行法官诉苦:“我也是‘讨债难’的受害者!合作企业拖欠我的货款,导致我资金链断了,现在只能外出打工赚钱。我真不是故意赖账,只是需要点时间……”原来,吴某因上游客户欠款,自身也陷入经济窘境,目前靠务工维持生计,希望能宽限时间逐步还款。
一边是女工们养家糊口的“血汗钱”,每一分都关系着家庭基本生活;一边是被执行人吴某确因客观困难暂时无力全额履行。若简单采取查封、拘留等强制措施,可能让吴某失去收入来源,最终损害女工权益,陷入“执行僵局”。
执行干警开启“双向疏导”模式:一方面,对吴某严肃释明法律后果——若拒不履行生效判决,将面临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督促其正视责任;另一方面,耐心安抚女工情绪,引导她们理解被执行人的现实困境,既要依法维权,也要为对方留出履行空间。
“大家都不容易,咱们换位思考一下……”执行干警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反复沟通协调。最终,双方同意通过执行和解化解矛盾。考虑到女工们多为工厂生产线工人,请假困难,执行干警特意将和解协议签订时间安排在晚上8时。调解室内,灯光亮至深夜,当双方当事人在和解协议上签下名字时,执行干警终于松了一口气。
根据协议,吴某承诺于2025年年底前结清全部薪资款项。纠纷通过柔性执行实现“破冰”——女工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被执行人也获得了喘息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