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巧云:“三步法”巧解百姓忧愁

2025年09月05日 07:21 编辑:夏宇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赣法云·新法治报讯(张梦慧 记者陈佳)8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上饶市信州区北门街道综治中心。沿大厅右侧通道向前,一间挂着“袁姐调解工作室”门牌的房间大门静静敞开着,墙上“万事和为贵 有理让三分”一行大字赫然在目。袁巧云见有人来,还未开口,眼角就先漾起了笑意,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人物简介

袁巧云,1962年11月生,自1999年起担任上饶市信州区司法局水南司法所所长,长年扎根基层从事人民调解工作。2021年受邀成立“袁姐调解工作室”,从事专职人民调解工作。三十年来,她累计调处矛盾纠纷1300余起,2023年获评“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2024年被评为“江西省一级人民调解员”。

从“爱管闲事”到“懂百姓事”

“年轻那会儿性子热,比较爱管闲事。”聊起最初的自己,袁巧云笑着说。

1985年,她在上饶市广信区司法局(原上饶县司法局)负责普法宣传工作。一次次下乡走访,让她亲眼见到许多妇女儿童身处困境却求助无门。“光叹气、可怜人家没用,得真能帮上忙才行。”抱着这份念头,她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啃法律书本,熬夜刷题,硬是通过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有一回,她帮一位遭遇家暴离婚的妇女搬家,锅碗瓢盆、被褥衣物来回搬了好几趟,直到把她安顿妥当才放心。

1994年,袁巧云被调至上饶市信州区司法局东市司法所,第一次正式接触调解工作。“调解工作和我想象的真不一样,它关乎的是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她跟着社区里的前辈学,白天走街串巷听家长里短,晚上在本子上记摸索出“门道”:跟老人说话要尽量用方言;要听别人“话里的话”,比如嘴上说“不稀罕那点钱”,可能是在意“面子”或“情理”。慢慢地,她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

“谢谢你,让我最后这段日子活得有尊严,能安心在这个屋里走。”一位曾因赡养纠纷受她帮助的老人,在临终前紧紧地握住她的手。那一刻,袁巧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工作沉甸甸的分量,也坚定了要将调解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的决心。

1999年,袁巧云出任上饶市信州区司法局水南司法所所长。她深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于是一有时间就到社区里走访,把哪家有矛盾隐患、哪家情况特殊,都记在心里。

2018年,水南街道劳动路社区一户人家因拆迁款分配闹得不可开交,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找“袁姐”帮忙。多年前,正是袁巧云帮这家人化解了赡养矛盾。如今高大爷夫妇先后离世,留下两栋待拆迁的房子,子女们为钱吵得脸红脖子粗。

袁巧云耐心梳理事实,指出大儿子每月支付赡养费,小儿子夫妇多年来悉心照料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而四个女儿在赡养阶段并未承担实际责任。经多次沟通,最终各方达成一致,四个女儿自愿放弃房产继承权仅领取少量补偿,房产及主要拆迁权益归承担了主要赡养责任的大儿子与小儿子,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以前总觉得是自己‘爱管闲事’,后来才明白,这份工作就是要把群众的‘烦心事’捋成‘顺心事’。”袁巧云感慨道。

2021年,在北门街道的支持下,“袁姐调解工作室”正式成立。

做息讼止争的“解铃人”

从初次跟着前辈学“听百姓难处”的新手,到如今息讼止争的“解铃人”,袁巧云始终坚守在矛盾调解一线。

吉阳山社区一栋居民楼里,五楼与六楼住户因噪声问题发生纠纷,持续一年未解。每当六楼孩子跑跳嬉闹时,五楼住户就用擀面杖敲天花板“反击”,两户碰面连招呼都不打。袁巧云上门时,先分别入户拉家常。拉完家常,她才抛出同一个问题:“既然住得这么闹心,有没有考虑过搬家?”

这话一下戳中了两户的难。六楼女主人急得摆手,“袁姐,我们乡下人买套房不容易,三个娃还在附近上学,哪能说搬就搬?”五楼大姐也愁容满面:“搬?我能搬去哪?儿子马上初三了,正是关键时候!”

“既然大家都走不了,那我们更应该一起想办法,好好相处。”袁巧云趁机顺着这个话头推进,建议六楼在客厅铺泡沫垫减噪,再开次家庭会,用“进门脱鞋、轻轻走路就给小奖励”的办法,帮孩子养成习惯;又劝五楼大姐,“要是偶尔还有声音闹心,您试试开着电视当背景音,转移注意力。您这份包容,也是给儿子做榜样。”

几天后,袁巧云把两户请到楼道,笑着说:“邻里好好相处,以后一定能事事顺心。”这句话说进了两家人的心里,两只手终于握在一起。

“不说观点,只谈事实;不评对错,只讲影响。”这是袁巧云挂在嘴边的调解原则。她从不把自己当作权威的评判者,在她看来,调解不是审判,而是一场促成彼此理解与共情的对话。

前不久,北门街道江永路社区信江院子小区某栋9楼的3户居民因公摊区域使用问题引发矛盾。901住户把连廊公摊圈进自家,903住户跟着效仿,从而影响到902住户的采光。袁巧云从实际影响和邻里和睦角度耐心协调,最终903住户同意拆除外移的大门;901住户虽未对其他两户造成影响,也表示愿意出资为整层楼道铺设瓷砖,提升公共环境品质。

“化解矛盾不能靠压,得让各方都把郁闷说出来,怨气撒出来,疙瘩才能解开来。”袁巧云说。在邻里纠纷、家长里短中工作几十年,袁巧云把调解经验凝练成可落地的“三步法”:第一步共情破冰,不先论对错,而是听透双方的难处,先消了对立的“火”;第二步事实梳理,把双方的气话、抱怨转化为具体诉求,锁定矛盾核心;第三步协作解决,不替当事人作决定,而是引导双方找到都能接受的方案,让和解更有温度。

聚众人智解千家难

8月5日,北门街道带湖阳光城小区发生一起装修工人意外坠楼事故,业主、装修公司、包工头和家属因赔偿问题争执不下。北门街道办与“袁姐调解工作室”迅速启动联动机制,袁巧云第一时间协同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介入,一边安抚家属情绪,一边厘清事件经过。

随后,工作室联合街道综治中心、司法所等部门,组织各方进行调解。由于责任划分存在较大分歧,初次协商一度陷入僵局。袁巧云果断采取“背对背”沟通策略,分别与各方恳谈,向装修公司耐心释明其法定责任,逐步消解对抗情绪。随后,她再次召集多方坐在一起,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理性协商。最终,各方就赔偿方案达成一致,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三年来,“袁姐调解工作室”已成功化解数百起矛盾纠纷,不仅调解成功率高、协议履行率也远超预期。当谈起这些成绩,袁巧云总把功劳往团队和机制上推。

“你看咱们工作室的人,各有各的用处。”她告诉记者,工作室广泛吸纳了律师、心理咨询师、乡贤能人、“五老”人员等多方力量,同时以街道调解委员会为核心,纵向联动25个村(社区)调解委员会,形成了覆盖全域、响应迅速的基层调解网络。

碰到跨领域、跨层级的复杂矛盾纠纷,袁巧云便依托“镇街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机制,把各部门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针对不同纠纷制定不同方案,确保“一事一策、精准响应”。成立以来,工作室受理各类案件调解成功率超97%,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比起成绩,更让袁巧云心心念念的,是将自己数十年的调解经验与那份“管闲事”的热忱传递下去。

今年7月11日,“袁姐调解工作室”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小圆”志愿者,启动“袁领航+小圆接力”计划。袁巧云将亲自带领、悉心培养这批新生力量,助力他们成长为基层调解的中坚力量。目前,该计划已有50余人报名参与。再过几天,首批志愿者的培训沙龙也将正式开讲。

“做调解这么多年,早把它当成了一辈子的事。我就想把这些经验、这份责任传下去,让这份‘和事’的力量一直帮到大家。”望着工作室墙上“万事和为贵”的字,袁巧云的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来源:赣法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