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法云·新法治报讯(夏昌武 李书贤)10天、9个乡镇、14个传统村落,走访6家司法单位,9场面对面座谈,深度访谈人数超100人……这是上饶师范学院法商学院学生郭海鑫等12名大学生行走乡村的暑期收获,充实而有意义。今年学院举办了第二届法治文化研习营,郭海鑫有幸入营。研习期间,她和营友们在教师的引领下寻觅蕴于藏乡村历史脉络中的法治文化,探求乡村治理中的法治智慧,掌握司法实践中的法治运用,把基层广阔天地变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法治大课堂。
▲师生进村开展调研工作(图/受访单位提供)
感知乡村振兴背后的法治力量
深入探访石门村蓝冠噪鹛栖息地的生态保护实践,亲眼观察“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李坑村法治与自治的融合……郭海鑫所在的研习营沿路走走停停,在行走间感知婺源乡村振兴背后涌动的法治力量。
“参营的学生走向乡村,了解本土人文,对家乡的热爱和留在基层的意愿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学院法治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徐子越介绍,自2024年上饶师范学院法治文化研究中心推出首届法治文化研习营,参营学生走村进户梳理乡村法治文化,“乡土情怀”更为浓厚。
有了良好的教育成效,今年学院继续拓展“朋友圈”,邀请上饶市司法局作为活动指导单位,推出了第二届法治文化研习营,面向学院大学生法治宣讲团成员和学生研究员公开选拔参营人员。今年参营师生不仅走向乡村田野,还走进不少政法单位、律师事务所学习,在研习中探寻、提炼基层法治建设的相关经验做法。在推进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展开的生动实践,今年这场研习活动开展的广度与深度远胜去年。
挖掘乡村治理的“土办法”
活动期间,郭海鑫和营友们白天与村民、基层干部交流,挖掘乡村治理的法治故事,并围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开展普法宣传;晚上,他们埋头写研习日记,将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录在案。随着走访的深入,参营学生对基层治理的认识持续“刷新”。
婺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故乡,《朱子家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年来,婺源县李坑村从家训中汲取智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巧妙融合,奏响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协奏曲”。张贴于婺源县李坑村秋口镇申明亭附近的《李坑村村规民约》,更是让学生印象深刻。
“下河洗鱼洗肉要罚款1000元,还设定了‘红黑榜’公示。”参营学生李媛回忆,当地的每一条村规民约都是从本地实际出发,措施有罚有奖,只为了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在研习过程中,我看到了法治力量与传统文化、乡土智慧的深度交融。”学生赖雅茹深深地为当地治理的“土办法”所折服。
生动的乡村治理实践案例,向学生揭示了蕴含于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基因与法治智慧。“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生态,立体呈现了乡村法治的多元形态。”徐子越认为,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深入挖掘民众日用而不知的乡村治理“土办法”,也让法治创新理论实践“飞入寻常百姓家”。
研习活动解锁职业初体验
第二届法治文化研习营活动在夏日的蝉鸣声中落幕。近日,在上饶师范学院会议室内,参营的12名学生围桌而坐,兴奋地交流研习此行的收获。“通过立法明确非遗保护范围,建立传承补贴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破解非遗传承难题的关键……”会议桌前,研习营班长田杰率先从“非遗+法治”的话题打开了话匣子。
连续参加了两届法治文化研习营的成员卓雨欣亦有诸多感触。去年,她与营友们曾围绕“历史建筑保护”这一主题深入铅山县进行调研,彼时受限于知识储备,在研习过程中存有迷茫。在今年的活动中,她下意识地带着未解问题向乡间深处寻找答案。“研习营为我们完善法律认知、锻造法治思维、提升沟通技巧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我们在实践中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在这场交流中,“完善认知”“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普法能力”等词语,成为参营学生提及较多的高频词汇。显然,研习营正为他们了解法律职业打开了一扇窗。“此行接触了检察官、律师等不同法律工作者,对我后续职业规划很有参考意义。”学生刘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