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做事,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挣钱,比外出打工踏实。”德兴市新岗山镇西坑村村民汪大姐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近日,记者走进德兴市新岗山镇体泉村齐氏布艺的生产车间,缝纫机“哒哒”作响,数码喷印机匀速运转,20余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裁剪、缝制、包装各式门帘。这片繁忙景象,讲述着一个普通山村靠电商逆袭的故事。
2015年之前,体泉村还是赣东北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绝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如今,这个有2800余人的村庄,开出了700多家淘宝网店、800多家拼多多店铺,2018年网上成交额达1.863亿元,在江西省“电商村”中排名第一。2024年,该村电商销售额达2.5亿元。
昔日“小作坊”带全村人就业
“当时脚受伤了,重活干不了,只能盯着电脑琢磨出路。”齐慧东的创业起点带着一丝无奈。16年前,一场意外让他腿部落下残疾,家里还背上了不少的债务,可他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在浙江一家布艺油印企业打工时接触到电商,被电商平台的方便快捷所震撼,让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2016年,齐慧东与同村的齐华华、齐旺金共同筹资建起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小作坊”,在淘宝上卖布艺门帘。第一笔订单,他聊了十几分钟,最终成交800元,净利润达500元,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预期:没有正规厂房;发快递要根据规定时间拉到德兴市的快递点;订单多的时候,几个人要通宵赶工……
转机出现在村“两委”换届后。新班子向上级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最终在九都工业园区的边角区域建了4栋标准厂房,并推出免三年租金、协调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齐慧东的小工厂成为第一批入驻企业。仅一年时间,他的加工厂销售额就突破600万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开始稳步盈利。
“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做这个。”体泉村党支部副书记齐敏说,以前村里留守妇女多,男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如今,家门口的工厂解决了就业难题,村民不再需要背井离乡。
“每个月工资准时到账,心里特别踏实。”西坑村的汪大姐是今年才来到齐氏布艺做缝纫女工的。从前,她是围着灶台转的留守妇女,整日操心着家里的老人孩子;如今,在家门口的车间里踩起缝纫机,既能靠手艺挣钱,又能随时照应家里,日子过得充实又安稳。
不仅如此,受齐慧东影响,不少在外打工、创业的年轻人陆续回村,开办起家庭式加工厂。他们效仿齐慧东的创业模式,生产门帘,上网销售。农村成本低,劳动力充裕,加之门帘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家庭小作坊模式迅速生根发芽。
如今的体泉村,像齐慧东这样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的企业有4家,千万元级别的有十几家,全村具备规模化的布艺加工厂有20多家,这个行业带动了全村上千人就业。
产业链延伸破解发展瓶颈
每天傍晚,体泉村物流点都会准时响起货车引擎声,日均发件量稳定在2万至3万单。快递员几乎都是本村或邻村的老年人。他们将打包好的门帘、桌布、定制窗帘一一装车。
“以前必须赶在16时30分将货送到德兴市区发出,现在村里有了物流点,17时30分扫描发货就行,不用再担心因为延迟发货被平台罚款。”齐慧东说,村里几家企业联合建起物流点后,不仅提升了发货效率,更是将运输成本降低约40%。
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村民们还摸索出一套“自给自足、降本增效”的生存智慧。
他们从浙江采购布料,本地加工成门帘、围裙等20多种布艺产品;为降低成本,自建气泡袋厂、伸缩杆厂。
“一个快递包装成本从1元降到5毛,一年就能省几十万元。”齐慧东算起细账。
此外,产品矩阵也在不断拓展。从单一门帘,到夏季畅销的冰豆豆凉席、免安装伸缩杆,再到中式装修青睐的竹帘,体泉村在全国门帘布艺市场占据70%以上份额。
“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齐慧东说。
这个曾经靠800元订单点燃希望的小山村,正带着电商时代的经验与韧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正如工厂墙上那句标语:“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简单朴素,却道出了最踏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