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鸣伴稻浪的赣鄱夏夜,在余干县枫港乡的村道上,巡逻民警用手电筒照见村民宋大伯家未锁的院门,喊了几声没人答应便走上前去锁好——这是民警当晚巡逻第三次“管事”。自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开展以来,余干公安推进“管事式”巡逻机制,路面见警率提高,侵财类案件不断下降,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从“路过”到“盯紧”:巡逻带着“任务清单”
“以前巡逻是走一圈,现在是见事管事。”白马派出所民警手里的《巡逻管事日志》记满了细节:7月12日提醒2户村民加固晒谷场围栏,7月20日帮独居老人修好了松动的房门锁。这正是“管事式”巡逻的核心所在:巡逻民警在巡逻过程中见事管事,向遇到的村民问治安状况,对见到的陌生人员问明情况。
农忙时节,在禾斛岭垦殖场,巡逻时间从固定时段改为跟着农活走:清晨5点到7点守在村口,提醒村民锁好农用车;午后重点巡查养殖场、农机停放点;傍晚则在晒谷场周边值守。“上次民警帮我把被风吹倒的谷堆重新码好,我一个老人家力气不足,真是帮了大忙了。”康山乡村民袁大爷说道。
从“说教”到“融入”:安全宣传走进田间地头
“陌生链接点不得,就像田里的毒草摸不得。”傍晚的杨埠镇乡村口,巡逻民警向纳凉的村民开展反诈宣传。“管事式”巡逻开展以来,巡逻民警成了移动宣传站。不同于以往发传单的方式,民警们把安全知识融进了日常互动。
在乌泥镇的集市上,民警现场开讲,用本地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举例讲解;在古埠镇中心学校,民警带着禁毒宣传册开“小课堂”,让孩子看见危害;针对暑期溺水隐患,巡逻民警不仅在水库边显著位置放置救生圈、绳、竹竿、警示牌等,还让巡逻车喇叭循环播放防溺水口诀,提升群众防溺水意识和知识。
从“接报警”到“早化解”:乡亲间的矛盾不过夜
“要不是民警当场调解,我俩可能要吵到天亮。”说起7月上旬的灌溉纠纷,大塘乡村民小吴仍有些感慨。当时他和邻居因稻田浇水争得面红耳赤,巡逻民警路过,就地拉上村老支书开“田埂调解会”,半小时就定了轮流浇水的规矩。
社赓派出所把矛盾化解嵌进巡逻流程,遇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土地争议,召集乡村干部、义警等组成联合调处队当场调解。为防反复,还实行“三日回访制”——夏季以来调解的10余起纠纷,回访满意率100%。
巡逻民警的“管事清单”里,还有不少暖心事:石口派出所深夜寻回迷路老人,东塘派出所及时救助中暑大爷,黄金埠派出所深夜帮助工业园区独居务工人员及时送医,瑞洪派出所帮热心村民捡到的牛找到失主……这些事在村民中相互传播,有效提升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