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禽事

2025年08月15日 05:54 编辑:夏宇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老家的院子,总飘着一股淡淡的、带着泥土和青苔气息的鸡粪味,青灰的水泥地砖上,星星点点的白,是鸡们随性的手笔。

每次回去,爷爷奶奶总忙着打扫。那把老竹扫把的杆子被磨得发亮,早已褪去了青涩的毛刺,握在手里温温的,倒像是件称手的兵器。只是,他们清扫的速度似乎永远慢一步。走在院里,鞋底沾着的泥土常混着一点点鸡粪,像是踩在了实实在在的日子上。

村里有户人家里置放了好几张牌桌,爷爷基本每天都要去。每当夕阳染红了半边天,他回来的身影在路口转弯处露出一角,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一溜儿原本在路口懒洋洋踱步、寻找吃食的鸭子,立刻抖擞起来。它们摇摆着尾翎,嘎嘎嘎地叫着,声里透露着欢愉,挨挨挤挤缀在爷爷身后。

我也和鸭子一样,坐在院子里等着爷爷“下班”。第一次撞见这场景,我先是惊得瞪大了双眼,随即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它们不仅认得爷爷,竟还懂得列队相迎!我赶紧掏出手机,把这有趣又温馨的一幕拍下来,随即发在家族群里,姑姑在群里发了串“哈哈哈”,说:“你爷爷比村主任还有排面”。

后来,姑姑在网上买了几只大白鹅送来,院里的“活气儿”更是升腾到了新高度。鹅声一起,便似铜锣在耳边齐鸣,震得人耳膜嗡嗡,直要把屋顶掀开去。有一次和奶奶视频通话,手机那头鹅声震天,我忍不住抱怨:“奶奶,这鹅一叫,啥话都听不清了,吵得人头昏!”奶奶在屏幕那头却笑盈盈道:“它们正给我唱曲儿呢。”

村里人只道这些鸡鸭鹅为无感情的动物,可爷爷奶奶提起它们,眼神里却带着光,有时还会打趣地说:“这些啊,是我们老两口养的‘宠物’呢。”养这些“宠物”远非撒把谷子那么简单。他们一天要喂好多顿,生病了要给它们吃药、冷了要给它们堆草,还有一个每天的“功课”——晚上将它们赶回各自的窝棚后,必须仔仔细细清点。若发现少了,爷爷奶奶便抄起那根立在墙角的细长竹竿,步履匆匆地往后院长满水草的池塘寻去。

有一次视频通话,我察觉到奶奶情绪不佳,便问她怎么回事。她叹了口气,声音低低的:“唉,不见了三只鸭子。”我心疼地劝道:“奶奶,养这些又累又脏,要不……别养了吧?”奶奶听了,嘴唇动了动,却没出声回应。视频里,只有风穿过院里的树而发出的沙沙声。

我心里明白,那没说出口的话是什么。鸡窝里的蛋,要攒起来留给孙辈补营养的;鸭棚里长肥的鸭子,哪只给谁,哪只留着过年全家吃,都要计划好。老人认为这是可以留给子孙们的实在东西。

又过了几天,我和奶奶打视频电话,一接通,奶奶就喜笑颜开地说:“上回丢了的鸭子找到了,估计是跟错了别人家的鸭群,第二天又回来了。”奶奶的笑声听着舒心多了。我对着屏幕大声说:“奶奶,这周末我回家!回去看看您和爷爷,也看看您养的‘宠物’!”

挂了电话,我仿佛又回到了那熟悉的、混合着鸡粪味、泥土香和炊烟气息的小院里。

  来源:新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