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碰到对方不履行合同,怎么办?”6月19日,铅山县司法局葛仙山司法所所长黄书磊用当地方言,在普法短视频中为乡亲们支招。视频里,他通过鲜活案例和接地气的讲解,把法律条文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
以上是铅山县创新普法实践的生动注脚。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铅山县司法局构建普法宣传“空间、时间、对象、方法”四维工作体系,大力挖掘本土资源禀赋,将法治宣传融入地域文脉和民生需求。2024年10月29日,铅山县司法局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评为“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的单位”。
精准施策
织密线上线下“宣传网”
“李逵向他人借钱,宋江出于义气写了‘同意担保’并签名。现李逵还不起钱,债主可以要求宋江连带偿还吗?”
5月22日,铅山县司法局推出“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线上有奖答题活动,巧妙将四大名著人物故事植入民法典知识答题中,通过“情景问答+法条解析”,让群众在趣味互动中轻松学法。该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累计吸引数万人参与,访问量突破200万次,获得广泛好评。
“八五”普法启动以来,铅山县司法局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普法格局。线下该局组建由司法行政人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专业普法宣讲队。今年以来,该局已开展“法律六进”活动160余场,发放民法典宣传手册等资料3万余份,实现县域普法全覆盖。
同时,该局积极探索多媒体平台宣传形式,2022年,在铅山人社区App开设“铅山县司法局”专栏,集成法律咨询、智能问答、以案释法等功能,专栏总阅读量达274万次,有效推动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向“互动共学”转变。
因地制宜
激活红色法治“新引擎”
漫步在铅山县石塘镇青石板路上的人们,可以感受到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与新时代法治文化在这里相融合。作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浸润着革命先烈热血的土地,正以创新的普法实践续写着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在新四军整编纪念馆入口处,“依法保护革命文物”的温馨提示牌格外醒目;沿着百米法治长廊前行,民法典漫画故事、“未成年人保护”普法墙绘得生动有趣,连传统民居的“拐弯抹角”处都张贴着法律“小贴士”。这种“一步一景、景景有法”的设计,让游客在追寻红色记忆时自然接受法治熏陶。如今,这条融合了红色文化与法治元素的特色游览路线,接待参观学习群众超3万人次,成为干部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铅山县积极推进普法阵地建设,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在全县18个乡镇建设法治长廊、法治宣传栏等普法阵地200余处,形成“村村有阵地、处处见法治”的普法格局,让法治文化真正融入城乡肌理,走进群众日常生活。
持续深化
延伸法律服务“供给链”
5月18日,铅山县司法局湖坊司法所所长余锦前在石塘镇彭村村“法德讲堂”开展行政法专题讲座,为30余名“法律明白人”讲解行政执法程序要点,并现场解答土地纠纷、宅基地审批等实务问题。
据了解,石塘镇彭村村创新打造“法德讲堂”,通过“每月一课”的方式,邀请律师、法律顾问、法庭法官、司法所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等相关人员,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展专题授课,有效提升“法律明白人”的法律素养和实务能力。
目前,铅山县已在湖坊镇枧山村、石塘镇彭村村建立“农村法律学校”,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2024年以来,全县开展“法律明白人”专题培训50余场,1271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生力军。
为延伸法律服务触角,铅山县司法局还建立了“律所联村”工作机制,组织全县律师与各村(居)结对帮扶,把优质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切实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