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鄱阳湖收敛了白日的粼粼波光,化作一匹沉静的深灰绸缎。船抵鄱阳湖心棠荫岛,只见白色的现代建筑群依岛势而建,绿树掩映。晚餐是地道的鄱湖风味:藜蒿炒腊肉的独特清香,银鱼蒸蛋的滑嫩鲜美,红烧鳜鱼的浓油赤酱,还有那盆奶白的鲫鱼汤,熨帖着肠胃。
餐毕,我询问服务员观日地点。“可以去观日亭!视野顶顶好!不过路有点绕,草深蚊子凶,可得穿严实喷好药!”她热情地画了路线图,叮嘱道,“千万带个灯!”
凌晨四时许,万籁俱寂,我悄然起身。背包里的相机和三脚架是老伙伴了。石阶蜿蜒在浓密的草木间,手电光柱划破黑暗,也惊醒了沉睡的“岛民”——蚊子,而且是体形硕大、嗡嗡声沉闷的“战斗机”!它们成群结队地扑向光源,扑向我暴露的皮肤。裸露的手臂脖颈迅速隆起包,驱散了我的最后一丝睡意。
终于登上了观日亭。汗水微沁,痒痛交织。我迅速支好三脚架,调整相机参数。关掉手电,将自己浸入这片将明未明的混沌。风从浩渺的湖面吹来,带着深水的凉意,暂时压下了蚊虫的骚扰。东方的天际,鱼肚白正艰难地、执着地撕开厚重的青灰帷幕,晕染出越来越清晰的层次:灰蓝、蟹壳青、鱼鳞白、淡金……湖面像一块巨大的、尚未显影的底片,沉静得令人屏息。
我屏住呼吸,手指轻轻搭在快门键上。镜头代替了眼睛,心却比镜头更忙碌。取景框里,盛满了等待朝霞诞生的寂静。
在这静谧与等待中,脚下的鄱湖深处骤然沸腾!万千银鱼仿佛听到了统一的号令,挣脱了水的束缚,从深渊激射而出!密匝匝、银灿灿,在半空中绷直了身体,划出无数道优美的弧线!它们跃起的簌簌声,细密、磅礴,汇成生命最原始、最浩大的交响,在寂静的黎明前轰然奏响!我按下快门,连拍声响起,贪婪地记录着这稍纵即逝的奇观。
太阳挣脱水汽,露出了小半张脸。它温柔漫溢,将银鱼跃动的轨迹镀成金色琴弦。浪花褶皱里藏着碎金秘密。我切换拍摄模式,从高速连拍到延时摄影,试图将这份温柔与磅礴,凝固在方寸之间。
偶尔放下相机静立,让光涌入眼底。我怔怔地望着,手臂痒痛已忘。这些年,身为一个孤独的“追光者”,我追过泰山吞日的磅礴;见过嵩山晨钟里的禅意微光;守过华山绝壁上的锋芒初露;也等过黄山云海奇松共舞的破晓;更曾在庐山含鄱口的浓雾中,看红日如一枚温润的琥珀,悬在混沌之中。
然而此刻,鄱阳湖的日出,却如此不同。它没有名山大川的仪式感和距离感,颠覆了我所有关于日出的记忆与想象。它更像鄱阳湖本身在呼吸,在脉动,在分娩属于自己的光。这份光,带着湖水的体温,带着亿万生灵的低语,撞进我略显沉寂的心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从未如此具体,它不在于远方的巍峨,而在于眼前湖心跳动的光,以及守护这心跳的、平凡而坚韧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