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虽微,可耀旷野;初心如磐,终铸天平。这颗“小螺丝钉”虽处司法链条的基础环节,却关乎整个司法机器的精密运转;虽不敲响法槌,却为每一次公正的裁决默默奠基。在6月19日的书记员培训会上,铅山法院汪二法庭的吴淑青同志,用最质朴的语言向大家分享了作为一名基层法庭书记员的工作经验和方法。
她说:在基层法庭工作的这些年,我深刻体会到,书记员绝非简单的“记录员”、“打字员”,而是审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的工作贯穿立案、送达、庭审、记录、整理卷宗、归档等全流程,是连接法官、当事人、证据、程序的枢纽。做好这份工作,需要智慧,更需要坚守。
坚定的岗位使命
-甘当“螺丝钉” 心怀法治梦-
一颗螺丝钉的价值,在于它牢固地坚守在自己的位置,确保整体的稳固。
认识到“小岗位”的“大意义”:我们记录的每一个字,都可能成为还原事实的关键;我们整理的每一份证据,都可能影响裁判的走向;我们送达的每一份文书,都代表着法律的权威和程序的正义。
培养职业尊荣感:要摒弃“配角”心态,树立主人翁意识。我们是审判团队的重要成员,法官的得力助手。只有心怀敬畏、热爱岗位,才能真正沉下心来,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
坚守服务初心:基层书记员往往是当事人接触法院的第一人,要时刻牢记“司法为民”宗旨,用真诚的态度、规范的语言、高效的行动,多一些耐心服务好每一位当事人,让冰冷的法律程序传递出司法的温度。
娴熟的业务技能
-磨砺“金刚钻” 敢揽“瓷器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精准高效的记录是核心能力:要练就“耳聪手快心细”的本领,平时要熟悉各类案件的审理要点和常见法律术语,做到心中有数,记录时才能游刃有余。
精通程序规则是基本保障:立案审查要点、各类文书的制作与送达规范、庭审程序、卷宗装订归档标准……每一项程序性工作都马虎不得。必须熟练掌握书记员工作的各项规定。例如,送达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风险点多,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案件的审理期限。必须严格依法、穷尽方式、留存痕迹,避免因程序瑕疵导致案件被发回重审或引发信访。
熟练运用信息化工具是时代要求:智慧法院建设日新月异,书记员必须主动学习,熟练掌握各类办公软件、审判管理系统和智能化辅助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高度的责任担当
-筑牢“防火墙” 守好“责任田”-
我们是案件质量的重要“守门人”之一,必须时刻绷紧责任这根弦。
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从立案信息录入的准确性、送达地址的核对、证据材料的接收与保管、庭审记录的客观性,到裁判文书的核对(特别是关键信息如当事人姓名、金额、日期等)、卷宗材料的齐全与规范装订,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反复检查、仔细核对。一个数字的错误、一个姓名的偏差、一份证据的遗漏,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损害司法权威。
保守秘密,恪守纪律:书记员接触大量案件信息和当事人隐私,保密纪律是红线、是铁律。必须严格遵守各项保密规定,不在任何场合谈论案情细节,不泄露审判秘密,妥善保管涉密材料。同时,要遵守审判纪律、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保持清正廉洁,维护司法人员的良好形象。
良好的工作习惯
-善用“巧方法” 提升“总效能”-
基层法庭案多人少是常态,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习惯,是应对繁杂工作的制胜法宝。
计划先行,统筹兼顾:养成每日、每周制定工作计划的习惯,根据案件的紧急程度、工作量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做到事无遗漏、万无一失。
注重沟通,提高效率:与同事要保持顺畅沟通,准确理解审判意图和工作要求;与当事人沟通要讲求方法,既要坚持原则,也要耐心释明,争取理解和配合,更有利于案件审理。
勤于整理,善于总结:定期梳理和复盘工作计划,养成阶段性总结的习惯:哪些工作方法效率高?哪些环节容易出错?如何优化流程?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形成适合自己的高效工作模式。
终身的学习态度
-常怀“空杯心” 练就“多面手”-
法律在更新,社会在进步,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持续学习法律知识: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庭审、抓住记录重点,也能在接待当事人、解答简单程序性咨询时更加专业和自信。
拓展学习相关领域知识:基层案件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学习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更好地与不同性格、情绪的当事人沟通;掌握一些其他行业的常识,有助于在相关类型案件中更好地辅助法官、理解证据。
结语
萤火汇聚,亦可照亮正义之路。基层法庭书记员的工作,就像一颗颗小小的“螺丝钉”,看似平凡普通,却深嵌在司法大厦的根基之中;又似点点“萤火”,光芒虽微,但汇聚起来,便能照亮通往公平正义的道路。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专业、责任和热爱,书写不平凡的司法为民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