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铁357文化提升改造、“大树下”社区生活空间、“姐佬倌调解工作室”……近年来,上饶市信州区西市街道致力于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持续擦亮“西市格格”基层社会治理“金招牌”。
老街巷的新面貌
1935年7月,浙赣铁路南昌至玉山段通车,上饶火车站随之而来。去年7月启动的饶铁357文化提升改造项目,融合老旧小区改造、文化挖掘等多方面内容。铁四社区入口修复护坡并挂 “上饶站”牌子,老巷街道设施换新,保留了历史记忆。
社区有1080户居民、8名 “西市格格”(含2名专职网格员)。新空间成便民服务平台,铁路馆里满是居民往昔回忆。
改造前,“开水房”楼梯窄陡难行,居民起初反对改造。网格员几天定下方案,挨家宣传后,居民认可。如今楼梯修好,周边成打卡点,老居民树下闲聊,新旧场景共生。
树荫里的守护者
信州区西市街道茶山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 “大树下”社区生活空间,成了居民的温暖港湾。这里有社区食堂、免费活动室、实惠“格格”咖啡,既满足味蕾又拉近邻里情。
老居民习惯称这里为老一中后门、染织厂仓库,如今路面拓宽,厂房已拆,老树仍在。76岁的曾爷爷坐在树下吃饭感慨:“小时候就在这树下玩,树还在。”社区党委书记王靖介绍,“大树下”户外摆 10套桌椅,室内一层用餐、二层活动,可容纳约百人同时用餐。实惠饭菜、暖心咖啡吸引周边居民打卡。以这里为中心的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辐射多个社区,常来吃饭、参加活动的铁一社区范大爷说:“从前吃饭对付,现在吃饭是赴约。”
化解纠纷的调解员
“赔偿金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生者继续生活的勇气。”说这话的是西市司法所所长、“姐佬倌调解工作室”负责人侯含,他话语如春水煎茶,氤氲在剑拔弩张的当事人之间。
今年春节刚过,侯含接到了西市派出所副所长苏丹的来电,得知辖区内发生了一起纠纷:一名搬运工人在用工期间骤然猝死,引发了死者家属与房东之间的赔偿纠纷。侯含详细了解了纠纷过程和双方情况。调解过程中,调解工作室、西市派出所、贤和律师事务所、胜利路社区联动,倾听双方当事人陈述及各方诉求,抽丝剥茧,理清思路。最终,纠纷双方终于放下了心中芥蒂,各自作出了让步。当双方最终在和解书上签字时,窗外的玉兰正迸开第一朵花苞——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化干戈为玉帛”?
侯含认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用专业的调处能力,遏制矛盾激化、事态升级,是在基层为和谐法治社会贡献应尽的力量。调解工作室与社区和专业人员搭建起“四维解纷链”:派出所固定事实证据,律师厘清法律边界,社区追踪事件脉络,调解员缝合认知裂痕。“格格们”用女性特有的共情力,将法理条款翻译成家常絮语,把责任划分转化为情感共鸣。
暮色中的西市街道,饶铁357的家家灯火次第亮起,与“大树下”的暖黄灯光遥相呼应。“格格们”的身影仍流动在楼宇间,她们手提的巡查记录本里,记满了独居老人的用药提醒、待修的路灯编号、即将开课的插花班报名册。这些穿行在历史与当下、法理与人情之间的女性,正在用琐碎日常绘就治理新图景——我们看见社区治理最动人的模样,原来是女性眼中流转的星光,掌心绵延的暖意,以及那些将岁月褶皱抚平成春水的温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