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饶市信州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通过打造“一个平台”、深化“一张网”服务、健全“一体化”机制,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群众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该中心运行以来,累计受理群众诉求1039件,办结1024件,办结率达98.56%。5月9日,上饶市信州区综治中心在全省县级综治中心首轮等级评定中获评“一级综治中心”。
▲群众进行法律咨询(图/张梦慧)
“一站式”平台,打造社会治理“最强大脑”
“阿姨您好,请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5月12日上午,上饶市信州区综治中心大厅内,引导台的工作人员正亲切地接待一位中年女性。在了解其需求后,引导员熟练地将她引导至法律服务窗口进行咨询。
综治中心服务大厅内,法院、检察、公安、司法等部门有工作人员在此常驻,人社、住建、教体、城管等部门按需轮驻、随驻,实现了群众诉求的精准对接和高效分流。
“有诉求,就找综治中心”正成为辖区不少群众的共识。据了解,该中心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人民来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等七大中心有机整合、一体化运行。群众只需“进一扇门”,就能享受矛盾调解、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多维度、专业化服务。
“我们建立了‘综合受理、接诉即办、调解为主、诉讼断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信州区综治中心主任刘小海指着墙上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流程图”告诉记者,简单纠纷当场调处,复杂问题则由“专家会诊”,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响应和妥善解决。
与此同时,该中心与上饶市“E呼即办”综治平台深度对接融合,构建起“接诉即办”与“网格报告、镇街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体系。一方面,将网格员发现的民生类事件推送至职能部门处置;另一方面,接收涉群众矛盾纠纷的民安类事件,确保群众诉求精准落地。2024年以来,中心通过深度对接“E呼即办”平台,已累计受理并妥善解决群众诉求1836件。
▲工作人员为群众办理业务(图/张梦慧)
“一张网”服务,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2024年11月21日,信州区西市街道铁四社区通过“E呼即办”平台接到两起关联投诉。经研判发现,这是一起因4楼住户宠物犬夜间吠叫扰民引发的邻里纠纷。楼上住户因不堪其扰,采取故意制造噪音的方式进行“反击”,导致双方矛盾不断升级。
接到派单后,社区立即启动矛盾纠纷联调机制。网格员与“E呼即办”处置队员第一时间上门走访,分别对4楼、5楼的住户做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换位思考,逐步化解双方的对立情绪,促进两住户达成和解。网格员在随后的几天里也多次上门回访,确保问题解决到位。
为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信州区不断强化网格员队伍建设。一方面,依据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新需求,动态调整网格员职责清单,确保职责明确、边界清晰,同时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该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专职网格员“五险一金”全覆盖,激发网格员的工作积极性。
此外,该区还通过“理论+实践”系统培训提升队伍素质。2024年,西市街道组织了5场“西市格格综合素养提升训练营”,内容包括AED急救知识、反诈宣传等相关业务培训,为网格员持续注入新能量,解锁新技能。
“现在网格员不仅待遇有保障,职责也更清晰了。”信州区东市街道专职网格员小陈说,“每天的巡查任务清晰具体,遇到问题该找谁、怎么办,心里都有底。”2024年,全区网格员累计上报事件47984件,办结率达99.71%,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
“一体化”机制,构建多元解纷“闭环体系”
4月27日,东市街道综治中心上报一起特殊的交通事故纠纷案件。某跑腿平台骑手胡某下班途中因驾驶不慎撞上路旁石墩,不幸身亡。经交警部门事故认定,胡某自身负全责,不符合工伤认定条件。死者家属找到企业,希望能有所补偿。
面对这一复杂情况,信州区综治中心立即启动多元调解机制,组建由司法所、劳动保障所等部门参与的调解专班,从法理情多角度展开工作。专班人员一方面向家属耐心解释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与企业反复沟通协商,引导其履行社会责任。4月29日,经过耐心调解,涉事平台企业基于人道主义,自愿向吴某家属支付2.6万元抚慰金。
这起案例的成功调解,是该区构建矛盾纠纷化解“全链条”机制的生动实践。该区通过“网格、村(社区)、镇(街道)、区”四级联动网络,建立起自下而上发现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自上而下统筹协调督办落实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源头防控方面,该区强化网格队伍建设,开展常态化巡查走访,同时整合“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专业力量定期下沉社区,织密矛盾纠纷排查网络。依托智能化治理手段,区综治中心深度融合“E呼即办”平台、12345政务服务热线、110接处警系统等多源数据,实现风险隐患精准识别、提前干预。针对基层调解力量难以化解的复杂疑难纠纷,该区实施“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通过多部门联合会诊、协同处置,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