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首支省平安志愿者心理服务队结束南昌、九江、上饶等地心理援助工作,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但他们的心理援助和疏导工作通过互联网继续进行着。
平安志愿者们在抗洪一线,与各类重点人群深度交流,用不同的方式疏导不同的人群因洪灾产生的心理问题。从“心”开始,为灾后重建贡献力量。
见证
灾区处处温情
“进入灾区,看到沿途被毁的农田和屋舍,我们心情都很沉重。到了安置点,老乡们向我们诉说,种的棉花、稻子都淹了,养的几十只鸡鸭都冲走了,冰箱、洗衣机也泡了,以后可怎么办啊!”
……
“这是灾区受灾群众的普遍的心理,也是我们最为担心和关注的问题!我们为此组织了团体心理治疗,帮助他们缓解心中的焦虑,激起他们内心向上的动力,同时给予认知性心理治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最后使他们放下担心,重拾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日记的主人郭街仔,是江西省精神病医院主治医师,听说要组建平安志愿者心理服务队,他立即报名,通过选拔后成为我省首批心理志愿服务队第二小分队成员,期间和队员马不停蹄,先后赴都昌、彭泽、湖口开展心理疏导。
“记忆最深刻的是九江柴桑区城门镇的一个11岁的小男孩,身患糖尿病,终身使用胰岛素,此次家里受灾,原本一贫如洗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孩子在疾病和家庭贫困的双重打击下,甚至出现寻死的念头!”郭街仔表示,心理援助小组为这个孩子制定了专门的心理治疗方案,配合予以游戏治疗、家庭治疗、认知治疗等综合治疗,孩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当我们离开时,这孩子抱着心理咨询师张立东老师恋恋不舍地叫爷爷!”郭街仔在日志的结尾这样记录,“安置点的受灾群众说,看到我们,心里很温暖。”
省委政法委综治督导处二级调研员万东林是第二小分队的领队,他介绍说,这是我省首次从省级层面向洪涝灾区派出平安志愿者心理服务队,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当下的治疗效果,疏导了灾区的群众,有远期的联动机制,帮助当地心理治疗力量成长。
感动
请让我们护卫你
“7月18日,我们第三小队来到鄱阳县。为了提高效率,我们第三小队的志愿者们分两组前往不同的安置点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有个镇干部从7月8日安置点设置后一直连轴转,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她常常处于焦虑中。这名干部成为我们需要重点疏导的对象。”
……
“一对一的辅导是必须的。队员们通过一对一的交谈,让这名镇干部说出了在这次汛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感受等,不仅帮助她缓解了工作压力,抚平了焦虑的情绪,还教会了她在紧张的环境中学会自我催眠放松。在鄱阳县,我们先后为抗洪救灾一线干部、官兵、受灾群众等各类群体开展心理志愿服务,累计服务上千人。成功疏导的喜悦,让我们这些志愿者和被疏导者一样,深感如释重负,可以继续快步向前!”
许维东,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教师,二级心理咨询师。他所在的第三小分队从鄱阳辗转万年、余干等地。许维东表示,很多人都忽略了那些在一线防汛抗洪的干部,实际上,他们也是需要重点疏导的人群。
“开展精神卫生帮扶,队员们各显其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省教育厅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伍斌斌是第三小分队的领队,他对于许维东运用音乐心理学知识对官兵和学生群体开展放松训练、疏导情绪印象深刻。
据了解,第三小分队为一线干部、志愿者、医护人员提供个案指导20余人,为官兵团体辅导3场200余人,为学生团体辅导2场200余人,群众个案指导50余人、特殊个体精神卫生帮扶10余人。
“他们护卫群众,我们护卫他们。”伍斌斌说,用自己的专长为奋战在防汛一线的群体提供帮助,是大家此行共同的愿望。
力量
用“心”重建家园
“在永修县湖东小学安置点,我们遇到了17名来自东华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为孩子们提供群体性的心理疏导。有这么多志愿者力量不约而同迅速往洪涝灾区集结,我们心里也十分欣慰。”
“在该安置点,平安志愿者们主要针对心理咨询师们的工作进行‘查缺补漏’,同时考虑到湖东学校安置点大多为妇女和儿童,所以平安志愿者们还对安置点的妇女同志进行一堂主题为‘家庭婚姻和教育’的心理辅导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
许先来,是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也是第一小分队的领队。他的日志,记录了志愿者第一小分队在永修县和南昌市新建区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以及沿途遇到同行人的喜悦。
是的,天灾无情人有情,一场汛情过后,无数防汛力量都在向洪涝灾区集结,而以心理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心理疏导力量,也为灾区带去阳光。
据了解,省委政法委将探索建立有效的机制,让更多广大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力量加入到社会治理中,让群众从心理咨询和治疗中获益!